三阳合病,多下利。此少阴经寒湿,传变太阴腹痛,用真武汤,补土中之火,以制水气下利。
故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。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。
至于壮盛素热之人,或酒客辈,感邪之初,寒未变热,阴邪闭其伏热,阴凝于外,热蓄于内,故内烦而不得近衣,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,药用温凉必矣。阳明病,合面皆赤色,此表症不可攻。
若脉证不明,处方无法,狂妄行医,视人命如草芥,他日不受天殃,吾亦不信也。阳明本经,亦有成衄者。
余热未除而烦躁,热耗真阴。淤热发黄,脉必数大沉实;淤血发黄,脉见沉细芤结,此脉之分别也。
仲景于背恶寒条,以口中和、不干燥者,为阴寒,若背恶寒,口干燥者,为阳热。浮而动数,表脉也。